王良和

2015年5月22日 星期五

行拳(第一路) Hang Kuen (1st section)

一.拳譜Manual
1.      立正  lap zing
2.      預備  jyu bei
3.      騎馬式  ke maa sik
4.      順步衝拳  seon bou cung kyun
5.      拗步衝拳  aau bou cung kyun
6.      站式  zaam sik
7.      雙摜手  soeng gwaan sau
8.      挑手  tiu sau
9.      拗步衝拳  aau bou cung kyun
10.  拗步上帶手[1]  aau bou soeng daai sau
11.  順步衝拳  seon bou cung kyun
12.  順步上帶手  seon bou soeng daai sau
13.  拗步衝拳  aau bou cung kyun
14.  雙肘夾肋式  soeng zaau gaap lak sik
15.  一字平拳   jat zi ping kyun sik
16.  雙肘夾肋式  soeng zaau gaap lak sik
17.  一字平拳式   jat zi ping kyun sik
18.  反式挑手  faan sik tiu sau
19.  外扔  ngoi wing
20.  帶步挎打  daai bou kwaa daa
21.  抹肘叼手  mut zaau diu sau
22.  砸肘  zaap zaau
23.  摔腕叼手  seot wun diu sau
24.  順步提手  seon bou tai sau
25.  拗步衝拳   aau bou cung kyun
26.  滾叼  gwan diu
27.  拗步提手  aau bou tai sau
28.  順步衝拳  seon bou cung kyun
29.  斂步砸法  lim bou zaap faat
30.  叼手  diu sau
31.  順步衝拳  seon bou cung kyun
32.  擺步滾叼  baai bou gwan diu
33.  外擒  ngoi kam
34.  拗步衝拳  aau bou cung kyun
35.  揮捶  fai ceoi
36.  下纏腕叼手  haa cin wun diu sau
37.  橫帶手  waang daai sau
38.  橫推掌  waang teoi zoeng
39.  下纏肘叼手  haa cin zaau diu sau
40.  湊步撻掌  cau bou taat zoeng
41.  滾叼  gwan diu
42.  拗步提手  aau bou tai sau
43.  順步衝拳  seon bou cung kyun
44.  轉身挎肘  zyun san kwaa zaau
45.  拗步衝拳  aau bou cung kyun
46.  站式  zaam sik


The Most Precious Cultural Heritage:
Great Grand Master Chan Tzi Ching (Chen Zi Zheng, King of Eagle Claw) demonstrates Hang Kuen (Photos taken in 1924)


二.說明Notes
1.      順步衝拳seon bou cung kyun
(1)   凡衝拳須仰拳平出,其肘更須從腰部擦過,將至定點時,然後用勁一擰變成覆拳,同時右足亦隨之一擰,變為左弓式,以助其衝勢。
(2)   此式發展上腿三頭筋。


2.      站式(zaam sik):
(1)   從弓步上步作併步時,雙足沉靜無聲
(2)   行拳「站式」之過渡式,左仰拳置於右前臂之上,同一時間擰旋變「站式」。
(3)   「站式」之左拳,拳高須與肩平,勿高於或低於肩,拳腕極度上翹及極度擰旋(同時練腕功)[2],蓄勢隨時以腕力發招攻敵或化解敵之攻勢;右拳護於左脇下。
(4)   虛步左膝微曲,左足尖微踮。虛步,膝微曲,可蘊沉潛之蓄力,不易為敵踩斷,更可於極短時間發寸勁作腿擊。
(5)   「站式」發展下脊筋、三角筋,及兩腿之二頭筋、四頭筋。
(6)  「站式」與「梨花槍」之「中平槍」(四夷賓服勢)有淵源關係


3.      雙摜手(soeng gwaan sau[3]
(1)   左足微向左移,即上右虛步,使兩手相疊如交叉形,隨即上左步,兩手一齊向前摜,作駢立之「雙摜手」。虎口向上,高與肩平,兩拳之距離,以肩之寬度為準。
(2)   擊敵面部,引敵手上挑,以行我驚上取下之法。
(3)   此動作發展三角筋及廣背筋。
    


4.      挑手(tiu sau):
(1)   將左拳後拉(拉時須迅速)至腰部,右掌則反拗變爪,向上挑,止於右額角上,虎口向前,同時左足退後一步,成弓式,腰宜挺,身向前方。(注意)後退之左足,須斜挺,足尖向前,切勿橫置,否則為敵所乘,致踐吾膝彎,則此足折矣,慎之。
(2)   (用法)敵以右掌托我左手,則順其勢以挑之。



(3)   爪法至關重要。無論何種爪法,其形式不外將五指屈曲,如鷹爪形,但拇指須對掌心,不可放於掌外,其餘四指,亦不可相排太密,更不可嚴實併攏。因為鷹爪發勁,以當中三指為主,三指之中,又以中指最顯內扣之力。四指併攏,指勁必因四指相擠而內耗,並向兩側分散,削弱向敵腕、肘內扣之力。此一原理,只要併攏四指使勁抓物,再微露指隙使勁抓物,自行感受一下勁力之異同,就知道了。試看陳子正「迎門跺腳」之「雙擄手」,可清楚看見其兩手之鷹爪均微露空隙:


5.      順步衝拳seon bou cung kyun
(1)   乘左手上帶之際,急將右拳擊敵左脅。(注意)此拳必須與上帶之爪同時達到定點,不容先後。練時更需將兩肩放鬆,輸運腰力,催助拳之擊出,否則終年練拳,愈練而力愈陷肩背矣。
(2)   上帶之爪,止於左額角上。演練此式者,常見二病:(i)左爪上帶太高,離額角半呎或更遠,如此距離,難以使左右手以最佳角度發揮一扯一衝之雙爭力;另一方面,左爪太高,力難沉於臂肘控馭敵手,力易鬆、易散,左臂容易被敵向左下帶拉而使自己失重心。(ii)左爪帶得太後,越過後腦。此乃猛扯之故,以為力猛可加強衝拳之力,而不知左爪扯至越過後腦,手肩失協,力盡而衰,反易為敵所制,並且更易為敵「順勢」近距離曲左肘擊己面或下頷。
(3)   不妨多與同門互抓、衝拳,演練此式──既能以最佳之角度發勁,又能緊抓敵腕,控馭敵手,不讓敵肘擊己面。
(4)   此式最能發展前後之角筋及大胸筋。


6.      雙肘夾肋式soeng zaau gaap lak sik
(1)   兩肘貼肋,兩拳在心口相並,成三角形,拳末向上,拳心向內
  7.  一字平拳式(jat zi ping kyun sik):
(1)   步不動,將兩拳同時向左右衝出,成一字形。
(2)   練時先將兩手略略放下,至肋間,作仰拳式,取自然之勢,不可故意用力,更不可旋轉太速。須至定點時,然後用勁一擰,變為覆拳。如是,則全身之力,由腋窩吐出,絕無勉強之感,且其力反較故意用力為大,其中奧理,久習自知。
(3)   拳術有練法用法,雙肘夾肋式、一字平拳式,純為練法,其目的在活潑肩膊,發展三角筋及大胸筋,而致用不與焉。練武者常以此法習打沙袋,又稱之為打四門。
(4)   鷹爪拳擅擊敵兩肋之章門穴、期門穴,因而口訣有「中擊肋兩旁」之語;練習雙肘夾肋式,有助強化習者攻、護兩肋的意識



8.      反式挑手faan sik tiu sau
(1)   將左臂上屈,左拳變為鈎手,橫插於左腋之下,虎口向上,同時右拳亦變為鈎手,往下沉,至胯間,向左繞,作兜抱之勢,將橫胸的左臂抱住。
(2)   上左虛步[4]右鈎手再往上挑,至顱前變為掌,掌心向前,拇指向下,同時將左足提起,至右小腿之後,即落地,右足乘其落地之際,急往上提,貼於左小腿之右側,足尖向下。
(3)   (用法)敵以右拳擊我胸部,我以右手挑之,以左鈎手掩護右脅,防敵左拳之襲擊。[5]
(4)   陳子正極為重視對肋骨之迴護,尤其是一手高舉,肋骨之空間大露,另一手往往以鈎手迴護,攻不忘守,露不忘護。
(5)   此動作發展右三角筋、大胸筋及兩手之前腕筋。



9.      外扔ngoi wing
(1)   將左鈎手變掌,指尖朝下,向左旋轉,至指尖朝上時,往右一撥,其路線如一圈形,同時右掌從顱前向右彎下,至右股旁變為鈎手。身法隨右手彎下之勢,轉向左方,右足稍往前探出,作前踏之勢。
(2)   (用法)扔開敵人擊我右脅之左手。扔,連圈帶撥之意。
(3)   外扔較難發勁,兩肩、雙臂須放鬆,以柔力圈撥,左手最後以陰力斜撇敵肘。
 10.  帶步挎打(daai bou kwaa daa):
(1)   鈎手從右股旁向左上起,俟虎口朝上,急用拳背之稜,向前上方橫擊,肘向上曲,拳背向右,虎口向上,高與頷平,同時將左掌搭於右臂之上。右足踏進一步,左足亦隨之靠攏,身向右方。
(2)   (用法)橫擊敵人面部。
(3)   此動作發展前腕筋及後腕筋。



11.      斂步砸法lim bou zaap faat
(1)   左爪仍置於左額角上方,右足後退半步,以足尖著地;左腿屈膝,側身前傾,同時右拳向右膝前方砸下,拳眼向右,拳心向上,肘靠胯側,目視前下方。
(2)   (用法)敵用左足踢我,我速後退半步避之,並急以右拳砸其足背
(3)   此砸法之用力,乃在拳背之稜。演時先將覆拳翹起,令拳末向上,手腕放鬆,隨步後退,迅速砸下,則力自然貫注。初學者每只將拳拉下而不砸,實失此手法之精華;其次身體不向左方,或傾下之曲度不足,致腰部肌肉,不得充分發展,及減少其伸縮力,應注意糾正。
(4)   此式連下式,門人多異化為提步叼手。


12.      擺步滾叼(baai bou gwan diu):
(1)   先將右拳沉下再滾入懷中,使拳末向上,其路線如半月形。同時提起右足,使足尖懸地,並將左叼手拉回左腰際,變作仰拳,身隨手足之收縮而略彎,此為擺步滾叼之過渡式。
(2)   因上式之兩手為身體所蔽,恐閱者不明真相,故另製此副圖以期明晰。
(3)   右足在左前方踏下,足尖斜向右前方,同時右拳變爪向前叼,其路線亦如半月形,至定點時,肘向上曲,肘尖與右叼相對,左拳不動,身法斜向左方。
(4)   此手有兩要點:一即手足收縮時,須圓活自如,不可強使氣力,蓋行拳以剛柔相濟為主,剛處宜剛,柔處宜柔,苟不明辨而漫然習之,雖終身亦不得其妙處。二叼手到定點時,肘須往裡裹,使肘尖正對右肋,如是則叼下之力,自然沉實,且可免肋部為敵襲擊之處
(5)   用法:倘敵以右手叼我,則先將右拳沉下,右足提起以避其勢,然後乘虛而反叼之。



13.      外擒(ngoi kam):
(1)   依上圖向右轉,提起左足,踏進一步,成騎馬式。同時將左拳變爪,從外擒下,肘向內曲,右手仍叼住,因身勢變換而移於左乳之下,其虎口與左手之虎口前後相對


14.      湊步撻掌cau bou taat zoeng
(1)   右叼手經左肘外側上穿,高不過肩,左掌貼身,乘機以左拳撂下,反撩敵襠。同時提起右足,靠於左腳跟旁(未落地)。身作側勢,目視左方。
(2)   提右足時,身體不可上踴。間有將所提之右足插於左足之前或後者,失湊步之真相
(3)   右足於左腿原位著地(沉靜無聲),左腿略提起,隨即全腳向左鏟出,身體下蹲,左腳伸直,足外沿勿離地。同時左拳變掌,經後向上,配合左腳鏟出之勢,運用腰力往下按撻,止於左小腿內側,掌心向下。右叼手配合左掌下撻之勢,以腕力擰旋、下按(氣下沉),止於左乳前。目視前方。
(4)   作湊步而不作後插步,因與敵極近身,空間小,須以湊步取勢,使左足鏟進敵右足內。
(5)   (用法)以右手執敵右腕,左拳撩擊敵襠,敵以左手推拍,我之左拳即變掌,順勢左旋繞至其背後而按之,與此同時,左足鏟進敵右足內,如此腳絆手按使敵傾倒。手足須同時動作,否則收效不大。
(6)  演練此式,仆腿時,如右肘遠離而不是貼近右脅(以脅之力助臂之力),即有瀉肘之弊,抓敵之手易為敵篩脫。


15.      滾叼gwan diu
(1)   先將左掌收到懷中,經右胸前運用弧形篩力向前直臂叼抓(其路線呈圓形)。右腿同時蹬直,左腿屈膝成左弓步,借勢運用腰力以加強叼手之篩力。
(2)   (用法)敵以左手抓我之左腕,向左下帶拉,以此卸去我左掌下按之力,並試圖以右臂壓我之左肘。我乃以弧形篩力向前直臂叼敵左腕,配合身體左旋上挺之力,消解敵之攻勢,並使其失重心右傾,左肋大露,為我所乘。






[1]《精武畫報》上之「帶手」,「帶」字有剔手邊,電腦打不出這個字,只能打「帶手」、「帶步」,後文同。
[2] 陳子正演練行拳時,處處加強「腕功」之鍛鍊。這是因為鷹爪拳以「分筋挫骨」為技,施以「挫骨」時,例如纏絲手、盤肘,己之腕骨須極鬆,運用腕力、腰力發寸勁,以挫敵腕;然而,我之「腕骨」不夠鬆,若遇強敵,敵沉勁於腕,我之手腕反易受傷。此外,我之腕骨極鬆,也就不易為敵挫傷折斷。
[3]陳子正第一路行拳,由「站式」轉「雙摜手」,中間並無「叉手矮步」。
[4]1924年,陳子正拍攝「行拳」照片時,拍了很多過渡式。例如在圖(二一)之弓式反式挑手至(二二)之提步反式挑手之間,尚有一上左虛步之反式挑手。《精武畫報》限於篇幅,採弓式反式挑手之照片,而略去上左虛步之反式挑手照片。而李佩弦家中的行拳照片冊,則略去弓式之反式挑手照片,而貼上左虛步之反式挑手照片,他的《鷹爪派翻子門十路行拳》一書,也是略去弓式的反式挑手照片。張俊庭所傳的行拳,也是略去弓式反式挑手,由右弓式的一字平拳,上左虛步,作提步反式挑手。
[5]拳術不外攻守,而攻守之法甚多,因勢利用隨機應變;但無論用法變化如何,總不出正、平、反三式。正式之手法,以順人勢,借人力為主,故敵人遇之,一舉一動,失卻自由,只被人攻,莫能反擊。平式則彼此同勢,敵能擊我,我亦能擊敵;但善於運用,亦可出奇制勝。至於反式,乃誘敵之法,交手時,故意大開門戶,候其進然後變而擊之,但非手法純熟,不可施用。對子(即對手拳)之手法,以此式為多,平式次之,正式甚少,蓋正式不能接續變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