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連拳五十路」、「梨花槍二十五式」,一拳一槍,為鷹爪翻子門兩大「鎮派之寶」、「武學支柱」,與「行拳十路」合稱鷹爪翻子門「三大絕技」。
2. 「連拳」本為散手,並非套拳,亦無固定序列。「連拳五十路」由陳子正於近百路「連拳」中刪繁就簡,精益求精,重新編定而成,演為套拳。今之存目、各路次序,均由陳子正編定。
3.
劉法孟說:「鷹爪連拳,為高深拳術之一種,陳師子正,生平不苟授人,得意門徒,亦祇得一二路而已;到精武會後,以老之將至,恐失其傳,乃開始公開教授,在數十年當中,會友能得窺堂奧者,尚屬寥寥無幾。」談到「連拳」,劉法孟言說的對象,不是早年在家鄉雄縣傳其藝之師父劉啟文,而是到上海精武會後,為其擔任助教亦隨其學藝之「師」(亦是師伯)陳子正;於此可見陳子正與「連拳」密切的關係,以及陳子正對「連拳」何等重視。
4.
1924年,陳子正親自演示「連拳五十路」、「行拳十路」,由上海精武會攝影部主任、得意弟子李佩弦(李宗文,1892-1985)拍下照片凡千餘幀。這是陳子正個人最為認可,有意以此作為楷模、傳世之版本。1964年秋,李佩弦為劉法孟遺著《鷹爪一百零八擒拿術》一書作序,提到這批無比珍貴的照片時,說鷹爪「連拳五十路」的照片,「惜于抗日戰爭上海淪陷時散失,倖存者只行拳十路,……。」真是天意難測。
5.
上世紀二十年代,《精武特刊‧武庫》刊登了陳子正親自演示的《鷹爪連拳》,一期刊登五路,每期均署:「授技 陳子正;筆述 黃維慶;製圖考證 李明德、李佩弦」,惟只見刊十路。與處理《行拳》的方式不同,在《精武特刊‧武庫》所刊的《鷹爪連拳》中,黃維慶只描述「連拳」動作,而且頗為簡略,更絕不提招式的用法、發勁竅門。顯然,陳子正及其門人,並不打算將「連拳五十路」之絕藝、精華全面公開,而底線是只公開其動作架式;門人須以「行拳十路」之精粹作為打開「連拳五十路」武學暗道之鑰匙。
6.
從現存的資料看,陳子正在創編「行拳十路」時,對某些動作之用法、精彩處,刻意以練法遮蔽,使之模糊;部分動作,在重「練」多於重「用」的原則下,並沒有在關鍵處呈顯其要著。而畢生絕學、獨得之秘,陳子正則傾力鎔鑄於「連拳五十路」中;從「連拳」與「行拳」相同招式動作、步法之差異、鷹爪所處位置高低之不同,衡之實用時之效果,即可探知隱藏背後的心意。惟陳子正「連拳」精華中之精華、獨得之秘,據我所知,只傳嫡系弟子。
7.
1991年,我在香港大學中國武術學會任教時,曾撰〈鷹爪連拳〉一文,配合簡單圖形,比較陳子正太師公、劉萬青師叔公,以及劉莉莉師傅所傳「連拳」第一路「壓打」的異同。此文刊於《香港大學中國武術學會第十七屆中國武術欣賞晚會場刊》。
8.
「連拳五十路」,每路分三節,每節只數手動作,手法完全相同,左右手輪練,至為簡單,也至為實用,手心相忘,虛實相生,其妙處實有不可言者。惟因「連拳」動作簡單,不同路數之招式不乏相似之處,容易混淆,也容易遺忘;加以部分未學全者自編一組動作填充(尤其是後十餘路),魚目混珠,是以門人所傳之「連拳」,每路雖僅數手,而南轅北轍、面目全非者有之。
9.
陳子正「連拳」和「行拳」,雙峰並峙,手法、氣格純而又純;鷹爪翻子拳之巔峰谷壑,陰陽昏曉,盡在於斯。惟此二拳部分動作同中有異,實有深意焉。如「行拳」第一路開式,左仰拳置於右前臂之上,同一時間擰旋變「站式」;「連拳」第一路開式,則是左拳背墊於右肘之下,沿右臂伸出變「站式」。些微差異,足見這兩個動作,實隱藏不同的應敵之法,並非光擺架式。至於「連拳」第一路「壓打」,陳子正的打法是「沉時肘尖向前」。《鷹爪連拳‧第一路壓打》限於篇幅,雖無刊出陳子正此一過渡式之照片,卻於文字上特加說明。至於動作,「壓打」最後一式「順步仰衝拳」,左仰拳須直臂平肩衝出,而右覆拳後拉時,要斜向下拉收,以右肘、右前臂及右腕封護右脅(見下圖),拳置脅部。演此式而露右脅為大忌。
10. 本網誌將分階段上載「連拳五十路」,本門「鎮派之寶」,冀門人珍而重之。